2024年11月15日,由中国抗癌协会主办,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等承办的“2024 CACA整合脑胶质瘤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版)发布会暨第十三届西北胶质瘤学术会议”在陕西西安开幕。
会议期间,《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版)(下文简称“指南”)正式发布。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基于“指南”推荐的类器官模型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旨在为脑胶质瘤患者的用药及治疗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 2024年11月,新版《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正式发布
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中最为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同时也给患者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类器官模型作为患者肿瘤的三维微缩模型,能高度还原体内肿瘤的异质性,真是模拟肿瘤微环境,为临床医生评估药物疗效、优化个体化用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目前,脑胶质瘤的分类日益明确,传统与新型诊疗方案也在逐步实现精准化和标准化。2022年,中国抗癌协会发布了首版针对中国人群的脑胶质瘤整合诊疗指南。而新版“指南”第一次引入类器官模型用于体外药敏试验,体现了类器官模型在肿瘤精准医疗领域的重要作用。
△ 新版《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首次引入类器官模型用于体外药敏试验
此次更新在前一版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能更好地指导脑胶质瘤临床诊疗工作,并与国际前沿接轨。这一更新对于国内胶质瘤领域而言是重大突破,对提升脑胶质瘤整体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指南”为脑胶质瘤临床诊疗提供了有力参考和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脑胶质瘤诊疗水平的全面提升。利用类器官模型,能帮助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肿瘤特性,评估不同药物的疗效,并提前预测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毒副作用,提升治疗效果。
此外,类器官模型为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前沿疗法的研发提供了关键实验平台,推动脑胶质瘤精准医学迈向新高度。
△ 类器官在体外药敏试验中的作用
总之,《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版)的发布,标志着脑胶质瘤的诊疗迈入更加精细化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也标志着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在肿瘤个体化精准用药指导临床实践应用中迈出关键一步。“指南”与类器官药敏检测的结合,不仅为脑胶质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和工具,而且推动了脑胶质瘤精准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科研价值。
《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治指南(2024)》
左右滑动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