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林强一行来访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考察交流。
华夏源科研团队介绍了公司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和类器官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林主任对类器官技术在肿瘤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表达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在肿瘤特异性标志物提取以及通过肿瘤类器官进行药敏检测提升患者获益率方面。双方期待未来的合作,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类器官技术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以推动肿瘤精准医疗的创新发展。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林强(左五)一行在华夏源留影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位于浦东金桥地区浦东建设德勤园,是华夏源探索肿瘤精准诊疗革新与加速前沿技术临床转化的平台依托。研究中心建筑面积6674m²,核定实验室人员150人,GMP级别为B+A级,总投资1.5亿。
研究中心承载了多条iPSC分化来源的细胞药品管线研发申报和面向临床的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服务。其中TruOrganoid™肿瘤类器官技术平台覆盖几乎所有癌种,建立了标准化的肿瘤类器官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体系,能够加速抗肿瘤新药研发,为肿瘤患者提供临床个体化药敏检测服务,填补了二代测序产品基于大数据算法的药物筛选盲点,实现类器官培养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
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林强主任参观了华夏源位于浦东金桥的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中心设有1000平方米的B+A级(静态百级+动态百级净化标准)细胞培养操作间,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对高度洁净和精密度的严格要求,为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操作环境。
在中心内,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iPSC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肿瘤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林主任对各类实验室的布局与设备配置表示赞赏,尤其是细胞培养操作间和P2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现了研究团队对实验环境安全与效率的高度重视。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林强一行参观华夏源类器官实验室
在交流中,科研人员分享了他们在癌种类器官培养方面的突破,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类器官模型进行新药筛选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开发。目前,华夏源科学家团队已成功建立了12个癌种的类器官培养体系,并推出了面向肿瘤患者的“爱启康™”肿瘤类器官项目药敏检测产品,以加速抗肿瘤新药研发的进程。
林主任对3D类器官创新研究平台与传统2D细胞系模型的具体差异提出思考,并关切地问道,在药敏检测的患者获益率问题。科研人员表示,3D类器官模型打破了原先2D培养模式的局限,可以形成球体、支架或凝胶内,模拟更复杂的组织结构,更接近体内组织或器官真实的生长环境,因此能更好地促进细胞分化和功能特异性,并在长期的体外扩增过程中保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故而操作复杂,培养和维护成本较高。
△ 林强主任参观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
这些差异表明,3D类器官平台在模拟人体复杂器官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是在疾病建模、药物筛选和精准医疗等领域。
在肿瘤治疗中,药敏检测可以帮助预测患者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类器官技术的出现,尤其是肿瘤类器官研究平台,能高度模拟患者体内的肿瘤组织和肿瘤微环境,有效帮助患者实现药物筛选,预测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实现肿瘤精准治疗。同时,经由类器官指导临床个体化用药,可以有效延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提升患者生存获益,减少用药成本,避免无效治疗所导致的副作用。
林主任听完科研人员的讲解后,感受到科技创新对肿瘤精准医疗的影响,有可能改变未来的患者治疗局面,为华夏源做出的技术创新表示了极大肯定。
△ 林强主任参观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
谈到创新突破,科研人员特别提到了华夏源在3D打印技术上的成就。首席科学家陈慧敏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3D打印支架和基质胶,这些材料能够更真实地模拟天然组织和器官的微环境。打破了进口基质胶在产业链上的垄断,实现了“卡脖子”技术的重大突破,为华夏源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林主任对华夏源在生物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积极贡献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表示科研创新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关键,期待未来在更多临床应用中看到这些研究成果的转化,切实解决患者需求。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林强一行与华夏源座谈会
最后,林主任与华夏源科研人员举行了座谈会,双方就肿瘤类器官在胸外科方面的科研进展和临床前转化,以及利用类器官模型发现特异性标志物,进行药敏检测、肿瘤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潜能。林主任在听取华夏源科研人员的详细介绍后,对类器官药敏检测与基因测序在精准医疗中发挥的不同作用产生兴趣。
科研人员指出,基因检测的是通过对受试者的肿瘤基因进行检测,之后通过对比人群基因大数据,预测可能产生治疗效果的靶向药物,但对于个体治疗并不具有精准的指导价值。
而类器官药敏检测是以结果为导向,类器官作为受试者体内肿瘤的体外替身,能快速筛选出能够治疗的药物,包括靶向药物,化疗药物以及免疫药物等,不用再通过患者本身去试药,可作为有效的药物筛选平台和临床指导用药工具。并且类器官药敏检测针对的就是受试者本身的情况,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这样的用药指导策略就能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林强在座谈会上
此次来访为双方未来在肿瘤疾病精准医疗研究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双方不仅分享了类器官技术和干细胞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还深入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合作潜力。双方表示期待能够在这些前沿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共同推动再生医学的创新与发展。
林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曾留学日本。擅长于肺癌、食管癌、食管良性疾病、各种贲门部疾病、气管、纵隔肿瘤等胸部各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对肺癌、食管癌的胸腔镜手术、纵隔镜检查术、巨大纵隔肿瘤、肺癌、气管肿瘤长段切除、老年性胸部疾病、各种胸壁畸形、高难度的心包内处理血管的各种肺切除术、高位食管癌的全喉切除、上腔静脉综合症的血管置换术、食管癌的综合治疗、各种贲门部疾病等。
学术职务:
中华医学会上海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学会委员
国家级、上海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审委员会学科组专家成员
上海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华医学会会员
国际华人胸腔外科学会会员
中国进修医师杂志编委
日本呼吸器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