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发布了《子宫颈癌类器官规范化建立及临床转化应用探索专家共识(2024年版)》。该篇共识由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联合撰写。
子宫颈癌作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较高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了妇女健康及生命安全。全球每年新发病例数约5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和死亡病例数已超全球1/4。虽然通过手术和同步放化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子宫颈癌患者的死亡例数,但中晚期子宫颈癌以及不同病理亚型(鳞癌、腺癌、神经内分泌癌、胃型腺癌等)的子宫颈癌对放化疗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临床上理想的精准治疗尚有差距。
传统的子宫颈癌模型,如子宫颈癌细胞系经过体外无限传代后在遗传和表型等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丢失了原始癌组织的异质性;患者来源的异种肿瘤移植动物模型(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成功率低、周期长、费用高、缺乏人体免疫系统,还可能出现动物源的特异性肿瘤进化,难以真实反映患者的发病过程和药物反应,缺乏大规模临床个性化精准治疗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应用的可行性。
类器官技术为子宫颈癌个性化治疗和药物开发的临床前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手段。
与传统模型相比,在组织形态、基因和蛋白表达、基因型、肿瘤异质性、表观遗传、药物反应等方面,肿瘤类器官具有与来源组织高度一致的优势;且体外操作周期短、药物检测费用低,利于个性化治疗方案筛选和药物开发。该技术也逐渐得到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认可。
尽管子宫颈癌类器官在临床个性化治疗和生物医药开发中具有较大的潜力和优势,但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有关子宫颈癌类器官的规范化建立、临床药物测试、样本库的建立等仍缺乏统一的标准。
为推动我国子宫颈癌的诊疗和防治,结合类器官前沿技术,由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和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组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牵头,协同国内从事子宫颈癌临床诊疗、类器官研究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本共识。主要围绕子宫颈癌类器官的规范化建立和临床转化进行探索,经过共同讨论后撰写而成,在国内子宫颈癌领域形成意见草案,未来将继续跟踪国内外子宫颈癌类器官基础研究和临床数据,对其进行持续更新和修订。
本篇共识除了强调类器官在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其在评估药物反应方面的高效性与准确性之外,还首次将类器官正式推荐为药物开发过程中的一个创新工具,无疑为创新药物的研发领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基于类器官技术,研究人员们期待加快临床前研究进程,带来治疗疾病的新型有效药物,为全球患者带去福音。
《子宫颈癌类器官规范化建立及临床转化应用探索专家共识(2024)》
参考文献: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会妇产科精准医疗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子宫颈癌类器官规范化建立及临床转化应用探索专家共识(2024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7):72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