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9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研究室主任医师姜发纲教授,来访华夏源浦东iPSC及类器官研究中心考察交流。
华夏源科研团队介绍了公司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和类器官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姜教授对iPSC在眼科疾病研究中的应用表达了浓厚兴趣,特别是在眼部病变等疾病模型的建立方面。双方期待未来的合作,并深入探讨了如何将类器官技术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以推动眼科领域的创新发展。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眼科研究室主任医师姜发纲教授在华夏源留影
华夏源浦东iPSC及类器官研究中心位于浦东金桥地区浦东建设德勤园,是华夏源探索肿瘤精准诊疗革新与加速前沿技术临床转化的平台依托。研究中心建筑面积6674m²,核定实验室人员150人,GMP级别为B+A级,总投资1.5亿。
研究中心承载了多条iPSC分化来源的细胞药品管线研发申报和面向临床的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服务。其中TruOrganoid™肿瘤类器官技术平台覆盖几乎所有癌种,建立了标准化的肿瘤类器官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体系,能够加速抗肿瘤新药研发,为肿瘤患者提供临床个体化药敏检测服务,填补了二代测序产品基于大数据算法的药物筛选盲点,实现类器官培养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 华夏源浦东iPSC及类器官研究中心
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姜发纲教授参观了华夏源位于浦东金桥的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中心设有1000平方米的B+A级(万级+局部百级净化标准)细胞培养操作间,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以满足对高度洁净和精密度的严格要求,为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操作环境。
在中心内,科研人员详细介绍了iPSC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其在肿瘤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姜教授对各类实验室的布局与设备配置表示赞赏,尤其是细胞培养操作间和P2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现了研究团队对实验环境安全与效率的高度重视。
在交流中,科研人员分享了他们在癌种类器官培养方面的突破,展示了如何利用这些类器官模型进行新药筛选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开发。目前,华夏源科学家团队已成功建立了12个癌种的类器官培养体系,并推出了面向肿瘤患者的“爱启康™”肿瘤类器官项目药敏检测产品,以加速抗肿瘤新药研发的进程。
谈到创新突破,科研人员特别提到了华夏源在3D打印技术上的成就。团队在核心材料的研发上坚持自主创新,首席科学家陈慧敏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3D打印支架和基质胶,这些材料能够有效复制天然组织和器官的微环境。相比之下,进口基质胶价格昂贵且在产业链上处于垄断地位,而华夏源自研的基质胶在实验室内的各项数据对比中表现优异,密度和颗粒大小与进口基质胶的差异微乎其微,培养效果接近,确保了类器官3D培养和生长的高效性和一致性。
△ 姜发纲教授参观华夏源浦东iPSC及类器官研究中心
陈教授团队研发的水凝胶材料不仅成功替代了进口基质胶,还在成本上显著降低,使华夏源在国内市场中占据了明显优势。这一系列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科研人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充满信心,期待能进一步推动抗肿瘤新药的研发与临床转化。
姜教授对华夏源在这一领域的创新与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期待未来能在更多临床应用中看到这些研究成果的转化。
△ 姜发纲教授参观华夏源浦东iPSC及类器官研究中心
看到华夏源的细胞培养技术,姜教授特别提到关于心肌细胞培养的难度,询问华夏源是否可以实现心肌细胞搏动的功能挑战。科研人员回应道,目前,华夏源的类器官技术也可以生成体外的心脏类器官,能够实现搏动功能。这让姜教授非常感慨,如果能够构建出更类似于体内的微环境,再生医学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同时,他也期待该技术能扩展到其他领域,例如眼科和神经系统,为眼科领域的应用开辟新的路径,修复视网膜损伤或重建眼部组织,助力相关疾病的治疗。科研人员表示,将继续致力于这一方向的研究,以实现更高效的临床应用。
△ 姜发纲教授参观华夏源浦东iPSC及类器官研究中心
最后,姜教授与华夏源科研人员举行了座谈会,双方讨论了华夏源iPSC与类器官技术在眼科方面的应用可能。姜教授重点谈到了眼科肿瘤患者在手术后需进行化疗时的用药选择问题,并提出将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与治疗方案相结合的建议。他指出,目前眼科肿瘤可用药物相对较少,患者对治疗效果的关注使得他们对未上市药物和超适应症药物的接受程度较高。未来,结合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有望为患者提供更丰富的可用药物筛查列表。
姜教授还提到,临床上黄斑病变患者数量庞大,但现有的体外研究模型十分有限。他探讨了与华夏源合作建立眼部类器官以及基于类器官的黄斑病变疾病模型的可能性。此外,通过诱导分化视网膜类器官,iPSC的应用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
在讨论中,姜教授还提及了不同部位组织培养类器官的难度差异,以及他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浓厚兴趣。华夏源也表示目前正积极开展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研究,探索其在多种疾病模型中的应用,将继续努力推进研究,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为患者带来实质性的治疗选择。
此次来访为双方未来在眼科研究领域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双方不仅分享了类器官技术和干细胞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还深入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合作潜力。双方表示期待能够在这些前沿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共同推动再生医学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携手合作,双方希望能够为眼科治疗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造福更多患者。
姜发纲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眼科研究室主任医师
PH.D博士,M.D博士,博士后。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系,中国和德国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眼临床、科的教学与科研任务。擅长眼眶肿瘤、眼外伤、甲状腺相关眼病、青光眼及神经眼科疾病等疑难杂症的诊断及治疗。
承担多项国家级、省市级科研工作。国内率先开展飞秒激光、OCT等技术的基础研究。华中科技大学责任教授,长期致力于眼科教学工作,并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硕士、博士等高科技专业人才。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湖北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西医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眼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中医眼科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淋巴瘤多学科诊疗专委会常委、武汉市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